无期迷途魔女的剧本杀和新城的日常 无期迷途角色立绘

无期迷途魔女的剧本杀和新城的日常如下:
1、壹个是关于剧情模板或者样板戏的难题,幻境-现实模板的故事设定,以及梦想满足这类老生常谈的主题,我就不多加赘述了,感兴趣的见之前写的壹个拓展资料贴:
接着,在这些样板戏剧情家族中,这次活动主题的大结局设计还是带有点好玩的反转的。狂厄扩散到新城也是魔女为局长安排的虚构故事(假的),由于局长想当大英雄拯救全球,因此魔女为了让局长扮演大英雄,在剧本杀里帮局长加更了DLC,局长以为自己在拯救全球,其实只是在按照魔女为局长量身定制的剧本演戏。我愿称这个大结局是文案对这类模板的自觉解构,局长最终成了戏中人,扮演着大英雄的人物,被禁闭者狠狠戏耍了。但这种反转的写法其实在欢迎来到极乐岛那里就有迹可循见:,这次活动主题是样板戏自我解构的最终完成。
2、其实这次剧情也是万圣节主题的活动主题,跟恩菲尔剧情中的一些细节来相对是有点意思的。恩菲尔:“我被称为艺术界的恐惧魔女,擅长用作品让大众感受恐惧。在新城, 大家喜爱这种刺激就跟爱看恐怖片、爱逛鬼屋一样。惊悚艺术激发大众的想象,给他们心跳加速的快感,却不造成任何伤害。大众享受完刺激,再回去过平安快乐的生活,没人会把这恐怖当真。”当然,恩菲尔自己追求的真正的恐惧艺术不是这种安全的刺激,不如说把恩菲尔描述的感觉尝试称为惊悚,不同差异于恩菲尔追求的恐惧。
接着就会发现,这次活动主题剧情提供的感觉尝试,也就是这种惊悚:“循环往复的日常是美梦的暖床,身为造梦者的我[无意破坏]。只是,即便认清了这点,人也难免需要一些平实中寻求[刺激和破坏的趣味]。只有最深的暗面才能照见人的自我,能在[无害的梦境]中故事这些,真是再实惠不过了”,[]为我的强调。其实这次剧情描述的所谓普通人的日常生活,可以描述为进修/职业-大众文化产品消费循环:职业(进修也是同理,毕竟应试教学占据主导)是单调的、乏味的、无聊的、循环的,那么,在哪里里能够获取打破这种乏味循环的感觉尝试呢?(何处能满足这种梦想呢?)答案是,在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可以得到替代性的补偿和梦想满足。大众文化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娱乐尝试,它可以提供壹个虚构的幻想全球让观众代入,享受在现实生活里无法故事的尝试。在这个意义上,游戏中魔女提供的剧本杀=现实生活中的无期迷途手机游戏,毕竟,玩家们都了解无期迷途的全球也仅仅只是虚构的故事,狂厄是假的,局长也是假的,但玩家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在游戏代入并中扮演局长,不是吗?
3、顺便一提,局长这句台词:“人是一团欲望,得差点痛苦,得到了无趣。每个人都在这样的循环中往复,眼下一刻的痛苦都痛得最切身,于是天然地望给彼岸的生活”特别贴近叔本华对欲望的看法。不过,叔本华这个人蛮悲观的,他认为欲望是永远不也许被满足的,人就像钟摆一样,在欲望的短暂满足和随即的匮乏、空虚、痛苦这两极之间永恒摇摆,重复这个机械的循环。当然,把一种抽象的欲望当做壹个本质的实体(即单一的、大写的、抽象的Desire)来讨论,其实也是现代商业社会的产物,因此这次剧情发生在新城,而不是西区也很贴合狄斯城区的社会设定。古代的先贤圣者当然也讨论过各种欲望,比如中国古代就有七情六欲的说法,但这种分类都是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欲望(desires),而不一个抽象的、单一的本质的欲望(Desire),这是现代生活才会有的感觉尝试。
4、另壹个有意思的点是,魔女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跟局长的英雄史诗的冒险故事对立起来。其实,无期迷途的剧情从来就不缺乏以宏大叙事、群体灵魂、英雄史诗为主题的剧情,但这些剧情通常大都发生在西区(主线西区篇)、东洲(祀日赋)、其他外邦、早年狄斯城(主线关于城邦战争的剧情)等。把普通人跟英雄对立起来,把日常生活和史诗冒险对立起来,从来就不是永恒的、完全的。比如说,弱者篇章的小编觉得,其实就点明了西区篇的主题:每个弱者,每个普通人都是英雄。而如蜜夜的故事中其实也揭示了,蜜莉受到西区解放时局长故事的鼓舞,决定成为主动去找王子的公主,而不再等待王子(局长)来救赎自己。弱者篇也好,如蜜夜也好,其实都在写小人物的英雄史诗,而这两个故事的壹个共同点都是,普通人同享了一套集体性的情感结构的感召和鼓舞,人和人之间即便物理上的空间距离很遥远,情感信仰上却仿佛彼此关联。而在新城,人的生存尝试,更像是一种孤立的、原子化的、自我封闭的个人主体,人和人之间不在有那种情感上的集体联结和共鸣,群体灵魂的乌托邦冲动和集体共享共鸣的感觉结构,在新城已经逝去了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和存在尝试之中,壹个和英雄史诗相对立的日常生活,才会成为也许。
以上就是无期迷途魔女的剧本杀和新城的日常相关内容。
